7月23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公开场合明确表示,特朗普“不会解雇鲍威尔”,此番表态迅速平息了市场此前的担忧——即下一任政府是否会对美联储构成前所未有的政治干预。这场舆论风波虽然暂告段落,但对美联储独立性、金融市场稳定性以及未来政策路径的不确定性,仍然投下长远影响。
一、风暴缘起:特朗普对鲍威尔“动心思”?
事件导火索来自于近期美国国内的宏观政策讨论。在通胀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利率长期维持高位的背景下,美国两党政治人物对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批评声音日益增多。前总统特朗普在与部分共和党议员的闭门会议中,被曝出曾“询问是否能解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虽然随后特朗普本人未公开确认,但市场迅速对此做出反应。
美联储主席任期虽为4年,但其任免制度具有法律保障——总统无权单方面解除其职务,除非有“正当理由”。也正因为此,特朗普是否有“绕过制度”的可能,成了舆论和资本市场争相猜测的焦点。
如今贝森特公开澄清,无疑是对市场的一次安抚信号。
二、美联储的独立性是怎么回事?
所谓“央行独立性”,主要指货币政策的决策不受行政机关直接干预。美联储虽然在结构上是一个政府授权下的独立机构,但其主席人选、理事任命仍需总统提名与国会批准,天然带有一定政治色彩。
但从政策制定上看,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在决定是否加息、缩表等事项时,应以“实现最大就业和物价稳定”的法定双重目标为准绳,而非总统或财政部的偏好。
鲍威尔自2018年起担任美联储主席,历经特朗普、拜登两任总统,在疫情应对、加息抗通胀方面承担了极大压力。他在任内多次重申,美联储不会屈从政治指令。此次风波,正是对这一承诺的现实检验。
三、市场为何对“鲍威尔去留”如此敏感?
1. 政策连续性问题
鲍威尔是鹰派货币政策的执行核心。自2022年起,美联储持续加息、控制流动性,虽然短期内压制了需求,但也带来了失业隐忧。若鲍威尔突然被替换,将令市场质疑未来美联储是否会“提前降息”甚至“屈从政治压力”,引发金融动荡。
2. 通胀预期锚定问题
正如分析师所说,“如果没有独立性,通胀预期将失去锚定”。货币政策要对抗通胀,往往需要在经济尚未衰退之前主动紧缩。如果政治人物频繁干预,货币政策将趋于短视,失去对长期价格稳定的掌控。
通胀预期一旦不再受控,将导致利率曲线失衡、美元汇率剧烈波动,甚至触发新一轮资产泡沫或债务危机。
3. 美债与汇率风险
美联储政策的公信力,直接关系到全球对美债的信心。一旦市场怀疑美联储已沦为“总统办公室的延伸”,那么美国国债的避险属性将大打折扣,长期利率将被迫上行,政府融资成本急剧上升,财政赤字恶化。
在美元仍是全球储备货币的背景下,这种不确定性甚至可能对全球资金流向产生剧烈扰动。
四、鲍威尔能否“稳住局面”?
短期看,贝森特的发言无疑是一次托底式的“口头干预”,让市场松了一口气。但更重要的是,鲍威尔本人及其团队能否继续在舆论和政治压力下,保持政策独立性。
当前美联储仍维持5.25%~5.5%的基准利率区间,虽然通胀数据开始回落,但核心CPI黏性仍强,“过早降息”的呼声从华尔街到白宫都不断升高。鲍威尔面临的压力不在于经济技术判断,而在于政治干预的风险边界。
他的讲话已经多次传递出“不急于降息”“将按需调整”的信号,市场需要的是行为与承诺之间的坚决一致。
五、结语:央行独立性,值得被捍卫
特朗普说了不会解雇鲍威尔,但这并不意味着美联储独立性不会再次受到挑战。尤其是在大选年,宏观政策、就业与股市表现直接影响选情,货币政策是否成为工具化的对象,将成为未来观察美国经济治理水平的重要窗口。
鲍威尔是否能顶住政治风压,美联储是否能保持专业、独立与透明,将直接关系到美国自身金融体系的稳定,也关系到全球市场的风险定价基石。
正如沃尔克时代的历史所昭示:一个独立、坚定、专业的央行,是稳定经济的压舱石;一旦央行沦为政治附庸,危机就只会以更猛烈的方式爆发。
江南配资,北京网上炒股配资网,免息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