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罗伯特·卡帕1938年在汉口拍摄的一张照片,孩子们在雪地里玩耍。在那个严酷的年代,冷冽的天气、小孩的笑脸和姿态……都深深吸引着我。后来我在《奥登文集:战地行纪》里读到,W.H.奥登从香港一路北上到汉口的时候,也遇到了非常大的雪,还因为积雪太滑在江边摔过一跤。我发现这两个时空的故事是在同一个星期之内发生的。这种共时性特别动人,吸引我的正是同一个时空下不同的人⸺你觉得不搭界的人,以这种方式发生了联系。
这种联系能让人意识到自己和他人,和他人的生活,和身处的这个要多广阔就多广阔的世界,有着无可辩驳的关联。即使一个人孤单如鲁滨逊在荒岛,也可以知道有洋流、有季风、有鹦鹉,荒岛之外有广大复杂的世界。这是人的世界观的开端。
世界观,其实就是观世界,根本就是何以观世界。一个人怎么看待世界,等同于怎么看待自己,从而知道自己是谁,明白自己怎样与世界相处。
做到这些并非易事。从小癞子在一个城乡的游荡到堂吉诃德在一个国家的游荡,再到《茫茫黑夜漫游》中的主人公巴达缪的全球游荡,漫游小说的地域范围,由欧洲一代代作家逐渐扩大。
当下技术越来越发达,生活越来越便利,信息、学习和旅行的条件越来越好,然而我感觉越来越多的人在他们各自的信息茧房里,在别人划定的世界里心满意足。
展开剩余92%“世界观⸺上海摄影师和艺术家的海外影像”展览现场
2024年12月28日至2025年2月9日,由本人策展的“世界观⸺上海摄影师和艺术家的海外影像”在上海X-SPACE富士胶片影像空间举办。展览汇集了28位来自上海的摄影师、艺术家拍摄自全球各地的影像。这些影像是摄影人对广阔世界的观看和思考,其中潜藏着我们与世界的普遍连接和认知路径,将影响着我们世界观的更新、完善与优化。我想展示世界观该有的丰富、有趣、自主的样子,这些影像作品是上海气质潜移默化影响的累累果实。
上海开埠伊始至今,这座城市和世界的关系就十分密切。1995年,上海市政府迁出外滩原汇丰银行大厦。修缮人员在这座1923年落成的新古典主义建筑拱顶内部重现了意大利工匠于初建时绘制的系列马赛克绘画。在八个被描绘的国际城市中,航海女神统领着上海的图绘,她右侧是代表长江的画面,左侧是海洋,上海被放在时空变迁的情境之中,定位于中国内地和外部世界的关节点。
《世界》画报 图片源自网络
从20世纪初叶开始,上海诞生了中国第一本摄影画报《世界》,中国第一个民间摄影团体“精武体育会摄学部”,中国最早的职业摄影记者李少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摄影组织“上海黑白影社”。上海很早就懂得运用摄影见识世界,沟通世界,主动成为世界的一部分,斗转星移,感慨不已。
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民对摄影热情高涨。《申报》1930年12月25日关于华社第四届摄影展的报道中写道:“三日来,细雨漾漾,由签名处报告参观之男女老幼,约五千人。足见沪上人士对摄影之注意矣。”陈传霖在《八年来的黑白影社》中统计1932年黑白影展观众达两万人以上,1935年多达四万余人。
《申报》创刊号 图片源自网络
1864年,《字林西报》亮相。1872年,《申报》创刊。1907年,春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中国话剧的元年。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大东书局、世界书局、开明书店这五大书店及出版机构分别于1897年、1912年、1916年、1917年、1926年创办于上海。1912年,上海图画美术院在乍浦路创立,后改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掀开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第一页。1917年,号称远东第一娱乐场的上海“大世界”开张。1922年,张石川在上海创立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1923年,中国第一座广播无线电台开播,十年后,上海广播电台发展至四十多家。1926年,《良友》画报面世。1932年,梅兰芳从北京迁居上海。1933年,由拉斯洛·邬达克设计重建的大光明电影院成为远东第一影院。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报纸、杂志、出版、广播、电影、戏剧、美术、娱乐,样样发达,但摄影仍然是市民“领市面”(上海方言,指掌握市场行情和消息的能力⸺编者注)的重要渠道,着实令人印象深刻。因此,这个展览是我近几年来的愿望,我希望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致敬开放、多元、自信、生机勃勃的上海。
布拉格,捷克,2010年 雍和
布拉格,捷克,2010年 雍和
我第一眼看到雍和老师2010年拍摄的《布拉格》照片时,脑海里马上想起了“捷克式家具”。20世纪70年代中期,所谓“捷克式家具”以其略带收分处理的形体和几根当时觉得优雅的线条吸引了上海市民的注意,并逐渐扩散到了其他地区。这种样式的家具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许多年轻人为了筹办婚礼,费尽周折搞来木料,请木匠打造新家具。人们到现在也弄不清楚,为什么不是“波兰式”或“匈牙利式”,而是“捷克式”,这就像人们弄不清楚尼采眼里最神秘的地方为什么是布拉格。“神秘”跨越亚欧摇曳生姿。
冰岛,2019年 王耀东
王耀东成名于20世纪80年代,作为北河盟摄影团体的发起者之一,他曾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如果我们把城市的空气当作滤网,滤去建筑、滤去人、滤去汽车,那么就剩下纷纷扬扬的图像和我了。”早在2002年10月,我在海上山艺术中心给王耀东策划了“双面上海”个展,我认为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攫取一些折射欲望图腾的场景”。而如今的王耀东放下了很多,他的“诘问”“不合拍”已不复存在,我觉得他在用一种平静温和的目光打量着眼前的世界,并经常与世界互致问候,他紧紧抓住生活,融汇在生活中。
有意思的是直到现在,我和王耀东才知道,2019年5月我们都在欧洲,王耀东在冰岛旅行拍照,我和家人在意大利观光游览。今天,我作为策展人,王耀东作为参展作者,2019年5月在2024年12月再次产生了关联,恰如我之前写的:“这种共时性特别动人,吸引我的正是同一个时空下不同的人。”
泰式混合果汁,清迈,2024年 郑知渊
泰式混合果汁,曼谷,2024年 郑知渊
郑知渊最近一年里去过两次泰国,显然那方水土对他构成了视觉刺激。他从2007年开始用中画幅胶片相机拍摄的以上海为主的城市摄影,一直广受好评。2024年10月,郑知渊尝试用中画幅数码相机在曼谷和清迈拍照,缤纷艳丽的《泰式混合果汁》系列就此出现在展览中。我们不能期望或要求郑知渊的风格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始终如一,这既不合情也不合理。作为一个对城市持有独特见解和实践能力的摄影师,郑知渊有意以海外经历为契机,伸展自己,甚至改变自己,探索更广阔的视野,也正是“世界观”的应有之义。
伦敦,英国,2005 年 朱浩
圣胡安,波多黎各,2005年 朱浩
展览中唯一有两组作品入选的摄影师是朱浩。我选取了他2005年在波多黎各和英国拍的照片,他使用富士645画幅相机,过期的柯达反转片,正片负冲,色彩有些许的黏稠感。两组作品一起展出是要实现“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让有兴趣的观众有机会琢磨同一年面对完全不同的风土人情,通过照片微妙的差异,体会有想法的摄影师如何调整思路,检视摄影的可能性,怎样通过语言风格释放能量,从而保持对自我作为语言主体的强调,这意味着摄影师在作品境遇中是一个积极的主体。
新加坡,2002 年 侯剑华
新加坡,2002年 侯剑华
侯剑华2002年拍摄的新加坡照片,是展览中拍摄时间最早的作品。二十多年前的狮城,摄影师恰当得体的观察距离,镜头里许多老华人的神态举止,看似平静,实则蕴含着不易察觉地将外在世界于个体灵魂中内化的视角。剥离掉所有“花招”后,人在时代的布景里来来往往,观众还是想仔细看清楚那些经历了时间冲刷、淬炼后,值得回味的显现。
策划“世界观⸺上海摄影师和艺术家的海外影像”展览时,除了老中青几代摄影师的作品,我还精心选择了一些艺术家的摄影作品,他们有的是画院创作室主任、美术馆负责人,有的是美院教授、系主任、硕博导师,都是很有个性和见识的知名艺术家。虽然视觉艺术是相通的,但经过长期严格训练的艺术家,他们在美学上的考量、追求以及衍生出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也是精神主体形象建构的重要渠道。艺术家的跨界创作可以对摄影有所启迪,摄影师的思维惯性也能够借此获得突破。
开罗,埃及,2007 年 石至莹
2009年,我曾在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策划过石至莹关于大海的展览,本次展览中我又挑选了她于2007年拍摄的埃及,照片灰灰的调子,仿佛历史沙尘里的老旧帝国重现。这些卡片机拍摄的照片,尺寸不大,年代较远,并非光鲜夺目的景象,但有时候就是要带着“滤镜”去欣赏一些东西,总要有一些时刻心甘情愿地盘桓在戏台前。这样看来,失去的时间是人身上永恒的烙印,无法改变,却借由视觉艺术发展出全新的体验,在一个我们从未进入过的世界里,时间似乎可以被寻回。
尼西罗斯岛,希腊,2012年 梁卫洲
梁卫洲2012年运用哈苏中画幅相机和一款东欧的黑白胶片拍摄了希腊的尼西罗斯岛。这座爱琴海小岛其实是休眠火山,上一次喷发时间为1933年。岛上的水中含硫,因为火山灰的缘故,肥沃土地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橡树和杏树。梁卫洲的照片有效组合起一种混合叙事,描绘了毁坏与重生的交错,由天气、土壤、植物、建筑重新编织的叙事,以个人的微观现实与地方文化作为契机,地貌和时间的叠皱,是一种感知、勘探和求证的创作思维。
古巴·音乐,哈瓦那, 2016年 何曦
古巴·音乐,西恩富戈斯,2016年 何曦
何曦2016年拍摄的黑白古巴,区别于俗套的同质化的古巴影像:老建筑、老爷车、海滩、人物符号,他坚决摒弃这种廉价的浪漫情调,把着眼点聚焦在跟音乐有关的人物和场景,凸显其敏锐的观察力。何曦通晓造型艺术,有赋予视觉语言如诗般凝练的天赋,他把拍摄对象的环境与情形擢升为考究的安排,使照片不仅仅是机械地描摹。这些影像有强烈的建构动机,有丰沛的感受热情,有对人的生活近于沉溺的表达欲望,同时又能通过镜头使之获得妥帖的形式感。
201507011700 韩峰
韩峰呈现了他近十年在世界各地旅行时拍摄的空间照片。出于艺术家的独特个性,这些照片没有具体地点的说明,只有一串文件名数字。地表某一空间的综合特征,包括了功能与结构及各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摄影作品里的空间,是有意识、成规模、持续被观看和表征的,之所以需要留意对此的观察与思索,是因为所有的空间必然涉及人,涉及控制、利用、再现、改造。韩峰尝试以审慎又直觉的表达来应和这些场景,引发内在的对话与冥想。
布展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越来越喜欢看这些影像了,看着看着就会有种感觉,仿佛置身一条河流,自己只是其中的一滴水。世界对我们的展现并非全景式的,而是不断开启绽放的。这个过程很像穿行在无尽的热带雨林里,时而幽深微暗,时而天光乍现,既有无数奇异植物缠绕交织,亦有令人惊艳的飞禽走兽不时突现,更有很多溪流深潭沼泽交错其中……
202305301323 韩峰
对优秀的影像作品而言,要紧的是可以重建人性的体验。行走的时候和坐着的时候,人的内心是有变化的。行走的时候,容易相信世界仍在前进,因为哪怕是小路,也可能有一只鸟突然飞起,一道光穿过楼宇的缝隙打在眼前的树上,这些琐细的景象会在心中唤起意想不到的波动。人是社会的动物,也是时空的动物。在遇到下一处风景之前,你并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的存在。
“世界观⸺上海摄影师和艺术家的海外影像”展览的28位作者去记录、去体验生存、信仰、繁衍以及消逝,他们观世界,足迹遍布七大洲四大洋,视线所及形成殊异又具体的认知路径。观众眼前的世界宏大又细微,宛若同一面镜子的折射,涌现纷繁多姿的面貌。如果我们试着从宏大和细微这两方面去理解人在世界上是怎么生活的,那我们会学到更多知识,看见更多景致,享用更多时光。人在世界的存在是奇迹,领悟到这点,我们真正体会到的就不是世界给予的东西,而是世界在我们身心唤醒的东西。
姜纬,摄影评论家、策展人、出版策划人。
本文发表于《大众摄影》2025年8月刊“现场”栏目。
发布于:四川省江南配资,北京网上炒股配资网,免息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