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当年并肩作战、开疆拓土的功臣们,特意在宫中修建了一座阁楼,用来陈列他们的画像,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凌烟阁”。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由此名垂青史,成为大唐王朝早期最耀眼的功勋象征。而在众多画像中,排名第一的就是长孙无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既有辅佐帝业的赫赫功勋,也有晚年境遇悲凉的曲折经历。
长孙无忌早年协助李世民夺取天下,功绩卓著;中年时,他又竭力主张立李治为太子,为大唐的皇位继承奠定了基础。然而,令人唏嘘的是,这样一位权倾朝野、功勋卓著的名臣,晚年却走向了孤立无援的结局。史载,他先是被剥夺官职爵位,流放至黔州,后又因许敬宗和李义府的屡次进谗,被控谋反,最终在走投无路之下自缢身亡。一个昔日的辅国重臣,就这样在权力斗争的洪流中悲剧收场。
展开剩余72%问题在于,许敬宗与李义府当时不过是新近崛起的政坛人物,他们的势力远不及根深蒂固的关陇门阀。为何他们敢公然设计陷害长孙无忌?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背后真正的靠山,正是唐高宗李治。长孙无忌既是李治的亲舅舅,又有拥立之功,本该受到格外敬重。可为何李治反而要除掉他呢?
首先,李治在登基初期深受外戚制约。长孙无忌当初推荐李治为太子,并非完全出于公心。他在李承乾与李泰被废时,并未劝阻李世民,反而推举年幼仁懦的李治。这位小外甥看似听话好掌控,正符合他谋划大权在握的想法。李治继位后,确实一度依赖舅舅,甚至连修史征民意这样的小事都因长孙无忌反对而被搁置。外甥虽然忍耐,但心中早已埋下怨恨。随着地位稳固,他渴望亲手掌握权力,不愿再受制于人。
其次,长孙无忌是关陇贵族集团的代表。从北魏以来,长孙家族就是显赫世家。李治作为新皇帝,若要摆脱门阀的钳制,就必须另起炉灶,扶植寒门出身的新势力以制衡旧贵族。因此,他在后宫扶持武媚娘,在朝廷提拔许敬宗、李义府,目的就是削弱舅舅的影响。面对许敬宗劝说他支持武媚娘为后,长孙无忌态度强硬,不仅拒绝,还当众羞辱对方,得罪了新兴权力集团。最终,随着李治立武媚娘为皇后,长孙无忌与皇权矛盾日益激化。
第三,长孙无忌行事手段凌厉,最终也引火烧身。唐太宗生前曾钟爱李恪,甚至想立其为太子,这与长孙无忌推举李治的意图相悖。李治即位后,长孙无忌便设计将李恪牵连进谋反案,最终使其惨死。此举虽然稳固了李治的地位,却也让皇帝心生畏惧。毕竟,连亲兄弟都能如此处置,自己是否也会有朝一日被“清算”?在这种惶恐中,李治更容易听信许敬宗等人的挑拨。高阳公主谋反案爆发后,长孙无忌被指控谋反,李治顺势大义灭亲,让舅舅走上绝路。
长孙无忌的一生,既是权臣的辉煌缩影,也是外戚悲剧的典型写照。他曾是大唐帝国的中流砥柱,却因不懂收敛权力、过于自恃而最终丧命。李治除掉舅舅,固然显得冷酷无情,但若长孙无忌能在功成之后急流勇退,或许结局就会完全不同。
历史的尘埃落定,凌烟阁依旧矗立,二十四功臣的画像也仍被传颂。但长孙无忌的命运,却提醒世人:权力之争,无情至极,纵是皇帝至亲,也逃不过历史的铁律。
发布于:天津市江南配资,北京网上炒股配资网,免息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