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驻华大使伯恩斯,亲眼见过解放军后警告:美国不能再继续低估中国了,那些以为解放军四十多年没打过仗就实力不济的看法是错误的。
他在最近的一次公开活动中直言不讳地说道,“我们低估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实力。”这位曾任美国驻华大使、现为哈佛大学教授的中国通,一反美国政界惯有的傲慢态度,罕见地承认了中国军事实力的真实水平。
他甚至驳斥了所谓“解放军四十多年没打过仗”的质疑,强调这是低估了中国的军事实力和技术实力。那么,中美军事实力到底如何?美国为何会低估中国?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种实力对比?
美国“中国通”的清醒认识
尼古拉斯·伯恩斯不是普通的美国政客。作为前美国驻华大使,他有着第一手的中国观察经验。他亲眼见过解放军,并基于这些实地观察,得出了与许多美国政客不同的结论。
伯恩斯特别强调了中国领导层的战略眼光和长期布局能力。他举例说,中国外长连续35年,每年首次出访都选择非洲,而美国领导人却常常忽视这片大陆。
这种长期战略思维,使得中国能够在军事现代化方面持续投入,不受短期政治波动影响。
伯恩斯还指出,美国近年来严重缺乏对中国的人才了解。他透露,十年前有约1.5万名美国学生在中国学习,而到2022年只有350人。这种人员交流的中断导致美国缺乏懂中文、了解中国的人才储备。
中美军力对比:局部追赶与总体优势
从全球军事格局看,美国仍是总体上的超级军事大国,但中国在特定领域的快速进步正在改变区域力量平衡。
海军方面,美国拥有11艘核动力航母的绝对优势,而中国目前只有3艘常规动力航母。但中国舰艇建造速度惊人,近五年服役舰艇占比高达45%,年均新增2-4艘神盾舰。
空军力量呈现类似态势。美国拥有约600架F-35和F-22五代机,中国歼-20数量约为200-350架。但中国六代机研发已进入试飞阶段,可能获得10-20年的技术代差优势。但美国在战略轰炸机及战略运输机领域有着绝对的优势。
在核力量方面,美国的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成熟完善,核武器数量和质量仍占绝对优势。中国始终保持着最低限度的核威慑,在这一领域的差距更为明显。
在导弹领域,中国形成了非对称作战优势。中国拥有1900枚中近程弹道导弹,数量是美军亚太部署的40倍。高超音速导弹技术更是领先美国。
尽管我们在导弹技术等领域形成了非对称作战优势,但必须承认,美军的整体作战体系、实战经验和技术储备仍然领先。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享有地理优势。在西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台海和南海等潜在冲突区域,中国可以依托本土作战,而美国则需要远距离投送力量。
美国低估中国军力的根源
美国低估中国军事实力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是意识形态偏见。部分美国政客坚持冷战思维,无法客观看待中国军事建设的防御性质。
其次是情报评估失灵。一位美国前中情局官员坦言:“如果我们早十年认清中国的发展轨迹,整个印太战略布局都会完全不同。”传统情报收集方式,在中国严密的保密体系前收效甚微。
第三种原因是战略误判。当美国深陷中东反恐泥潭时,中国完成了从地区大国到全球强国的质变。美国战略部门没有预料到中国发展速度如此之快。
美国对中国的评估常常陷入两种极端:一种是刻意贬低中国军力,另一种是夸大中国威胁。这种“精神分裂式”的态度,反映出美国面对中国崛起的不适应症。
客观看待中国军力发展的正确态度——保持战略清醒,埋头苦干追赶
福建舰成功完成歼-35战斗机的电磁弹射起飞训练,确实是中国军事技术进步的一个缩影。但我们必须清醒看到,美国海军拥有数十年的核动力航母运营经验,这是需要时间和实践来追赶的。
正如一位军事专家所言:“承认差距不是自卑,而是自信的表现。”中国军力的发展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有丝毫懈怠。过去的成就值得肯定,未来的挑战更需要我们保持清醒头脑。
面对中美军力对比,我们需要客观理性地看待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认识到与美国等军事强国存在的差距。
军事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科学,更离不开人才,要在基础研究和高精尖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还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核心技术买不来,强军之路等不来。我们需要保持战略定力,不因外界赞扬而飘飘然,也不因暂时差距而气馁。中国军队的进步有目共睹,但真正的强大不是与人攀比,而是能够有效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
中国的军事发展不是为了与谁争霸,而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继续埋头苦干、奋力追赶,既要有民族自信,也要有清醒的战略认知。
江南配资,北京网上炒股配资网,免息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